1947年,四平攻坚战结束后,6纵的18师发生了人员更替。原师长王兆相被调往后方军分区担任司令员,而参谋长阎捷三接任了18师的师长。这次换将对不熟悉的人来说,可能只是一个常规的人事变动,但对18师的官兵来说,却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。
18师起源于抗战时期渤海军区下辖的多个军分区之一,最初是由独立旅发展而来。在抗战胜利后,18师被派往东北战场,最先参与了冀东的承德保卫战,差点被并入冀热辽军区。在7师师长杨国夫的推荐下,18师继续驻扎东北并参与战斗。直到1946年8月,6纵成立之时,新四军3师7旅与杨国夫的7师、王兆相的独立师以及李运昌的19旅整编为6纵,王兆相成为18师的师长。
这支部队在作战中有着独特的特点。16师擅长攻防作战,是红一军团的精英;17师则以攻坚爆破见长。相比之下,18师并未表现出特别鲜明的优势。因此,16师和17师在作战中的使用频率较高,而18师则显得有些低调。然而,作为一支拥有不容忽视战力的部队,18师也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,只是未能得到与其他兄弟部队同等的关注。
展开剩余70%1947年春,6纵的指挥系统发生了变化。洪学智被调任为6纵司令员,而林总在和洪学智的谈话中提到,6纵是我军的主力部队,16师和17师都来自经验丰富的部队,是纵队的主力。相对而言,18师则被提及得较少,这或许也反映了上级对18师的某些偏见。四平攻坚战时,原本只有17师参加了作战,16师和18师并未直接投入。然而,随着战斗的升级,伤亡情况严重,最终决定调动16师和17师增援,18师的参与则显得有些晚了。
在四平攻坚战的后期,洪学智接过指挥权,负责最终的攻坚。由于任务艰巨,纵队领导对部队的期望很高。王兆相回忆称,在指挥过程中,他感觉到纵队领导对18师有一定的偏见。尤其是在突破任务未能如预期完成后,纵队首长将功劳归给了其他部队,而对18师的贡献视而不见。王兆相对此感到非常不满,他认为18师不仅伤亡了1000多人,还按上级要求完成了任务,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待遇。这种情况加深了他与纵队首长的隔阂。
这位纵队首长指的应当是洪学智。当时,洪学智担任6纵司令员,副司令员杨国夫和副政委刘其人则是抗战时期的老战友。由于杨国夫和刘其人并没有最终的决策权,很多问题最终由洪学智负责。在这种局面下,难免出现了不同立场和看法的冲突,尤其是洪学智面临极大的压力。作为6纵的新司令员,洪学智需要指挥部队攻占德惠,然而情报显示守敌仅有一个团,按照四个师的配置应该能轻松取胜。然而,当攻坚开始后,发现敌人并非情报所说的那样简单,而是新1军50师及其附属部队全部参战,兵力、装备、经验均为优势。即便在敌人增援的情况下,洪学智依然决定撤兵,避免了过大的损失。
在四平攻坚战中,情况类似,由于对敌人兵力的掌握不准确,导致了作战进程的复杂化。作为后期的指挥官,洪学智不仅要面对已经受损的部队,还得处理敌人即将增援的复杂局势,压力可想而知。
纵队首长可能认为16师和17师的功劳更加突出,因此在部队补充和伤亡后的优先考虑上,18师似乎被忽略了。王兆相对此感到失望,最终提出离开6纵的请求。在其他首长的劝说下,王兆相依然坚决离开,最终被调任至军分区担任司令员。随着军分区逐渐扩展,18师被重新编制成独立师,虽然新的部队战斗力较弱,但他们的任务依旧重要——围困长春并协助解放沈阳。
这段历史反映了战争中的复杂决策与人际关系,也让人感受到每一位将领和士兵在背后默默承受的压力与情感冲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星优配-合法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公司-个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