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毛主席就带头倡议火葬了,当时不论中央还是地方干部,绝大多数人表示同意,签下了自己的名字,唯独许世友上将有些特殊,一直拒绝签字,表示不能理解火葬。
毛主席为何要倡议火葬呢?这件事还得从任弼时病逝后说起。任弼时是我党重要领导人之一,1950年因病逝世,年仅46岁。
任弼时功勋卓著,病逝后组织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,毛主席更是亲自抬棺,送别这位并肩作战的战友。任弼时的葬礼隆重,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,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,被称为“八宝山第一墓”。
一名干部的墓的占地面积这么大,葬礼也隆重,毛主席觉得太浪费了,事后不止一次对周总理等人说。如今来看,毛主席考虑非常长远,如果每个人病逝后都占这么一大块墓地,那就有无数的良田浪费了,耕地使用面积少了,不利于国家的发展。
此后多年,毛主席多次建议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倡议去世后实行火葬,作为移风易俗,党员生死观念的具体表现以及子孙后代发展的一项保障。
展开剩余70%毛主席带头倡议火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考虑的是后代发展,1956年4月的一次会议上,第一个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下名字。毛主席签字后,周总理,朱老总,彭老总等一众干部先后签字。
不久,在各省工作的干部得知此事,积极向组织写信,同意身后实施火葬,自此拉开了我国殡葬制度的改革。
当时有一名干部一直没有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,他就是许世友上将,表示不能理解火葬。会议期间,许世友向毛主席表示自己死后不愿意火葬,坚决要求土葬,要回到母亲跟前尽孝。
毛主席知道许世友是孝子,对他的要求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,只是一笑了之,此事就暂且搁置了。许世友是母亲一手带大的,母子俩感情深厚,革命之后,许世友舍小家为大家,一直没有时间在母亲身边尽孝。
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繁忙,许世友也不能常伴母亲身边,这是将军的一大遗憾。1959年,许母因病逝世,许世友回到家乡送别,在父母的墓地附近,为自己选好了未来长眠之地。
八十年代,许世友的身体越来越差了,一直关心着身后能否土葬一事。1985年,身患肝癌许世友自知时日无多,让秘书写报告向组织提出了土葬的要求。
当时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,一律要求火葬,许世友的要求一度让组织比较为难,不太好开这个口子。报告提交之后,许世友的病越发恶化了,每次从昏迷中醒来会问一问报告有没有回复。
1985年10月22日,直到许世友病逝的那一刻,还是没有等来回复。最终,还是邓小平亲自出面,鉴于许世友的特殊情况,批示了“回故乡土葬”。
10月26日,王震上将受邓小平的委托,前往南京送许世友最后一程。对于准许许世友土葬一事,王震将军对南京的众将官说:
“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、特殊经历、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。许世友这次土葬,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、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,这是特殊的特殊!”
为杜绝这种事再次发生,王震指了指身边的将军们严肃又幽默地说:“我们这批老骨头,再也甭想领到这种通行证喽!”
为了降低影响,许世友的葬礼没有办得很隆重,土葬的过程中比较低调,多年后,将军墓前摆满了茅台酒,这是他生前的心爱之物,以表众人对他的敬重。
发布于:浙江省博星优配-合法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公司-个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